主题: 陕北的年事

  • 唯吾独尊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920
  • 回复:3
  • 发表于:2014/2/3 8:03:27
  • 来自:甘肃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嘉峪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陕北的年事是从杀猪开始的。在我印象中,每年腊月初十以后,父亲就会请村里的杀猪把式来杀猪。杀猪是大事,左邻右舍都来帮忙,按头蹄的按头蹄,揪耳朵的揪耳朵,猪拼命嚎叫一阵子,最后哼哼两声,腿一蹬就断气了。母亲不忍心看着她亲手喂大的猪挨刀子,就一个人悄悄躲在窑里,直到大家把断了气的猪泡在一只盛了热水的老瓮里开始褪毛,才来到院子里不声不响地帮帮忙。不一会儿,褪了毛的猪就被大家从热气腾腾的老瓮里拽出来,撂到石床上,杀猪把式用刀尖在猪后蹄上划一个口子,然后腮帮子一鼓一鼓,把猪吹胀,倒挂在架子上,那猪圆滚滚的,白花花的,在风中十分耀眼。晚上,全家人陪杀猪把式吃一顿小米捞饭猪下水,吃完了,杀猪把式把碗一撂,嘴一抹,提着猪尾巴心满意足地回家了。杀猪把式给一村一院的人杀猪是不挣钱的,但要挣个猪尾巴,心轻的一刀子剜下的就是个猪尾巴,心重的则要在猪屁股蛋子上狠狠地割一块肉。
       做年茶饭是陕北年事中的重头戏。五魁、八碗好是好,一般人家吃不上,但黄馍馍、软油糕、卤水豆腐、手擀粉,谁家也少不了。头一天晚上舀一马勺温水渗着软米,第二天中午把毛驴拴在碾棍上碾米面。怕毛驴偷吃米面,母亲总会给毛驴头上套一件烂袄子,两只袖子挂在驴耳朵上,衣襟遮住驴眼,再给驴嘴上戴个网状兜子。驴嘴馋,戴着紧箍咒,还不死心。可是驴一偷吃,母亲就拿笤帚把打驴屁股,驴一挨打就失态,一边碎步快跑,一边斯文扫地拉着驴粪蛋。母亲也不恼,用铁锨、扫帚把驴粪蛋收拾干净,然后一手搭在碾棍上,一手拿笤帚在碾盘上来来回回翻扫着雪白的米面,最后把面粉箩在簸箩里,就能蒸黄馍馍、做油糕了。蒸黄馍馍要一鼓作气,一锅接着一锅蒸。灶火圪崂里风箱吧嗒吧嗒响着,铁锅里开水翻江倒海滚着,窑里雾气昭昭,一副蒸蒸日上的景象。赶最后一锅出来,簸箩里、簸箕里、盆子里、瓮盖上到处都是黄馍馍。做油糕有很多诀窍,箩面时箩子粗细要正好,拌面时洒水多少要正好,蒸糕时气旺与不旺要正好,炸糕时火候大小要正好,这样做出来的油糕保证软溜溜的、香喷喷的。磨豆腐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,被开水泡得白白胖胖的黄豆从磨眼里钻进去,随着磨盘缓缓转动,就变成了白生生的豆浆,从磨缝里流淌出来。把豆浆包在蒸笼布里慢慢揉进锅里,快要开锅的时候,卤水一点,一锅手工豆腐就做好了。粉条当然是用自产的洋芋淀粉做的。把淀粉和成面团,擀杖擀开,切成条子,开水煮熟,就成了名符其实的手擀粉。父母做豆腐、煮粉条的时候,我们弟兄几个就在锅台边守着,一出锅,一人端半碗。吃豆腐的时候,母亲安顿,慢些吃,操心烧。吃粉条的时候,母亲安顿,慢些吃,操心把喉咽拴住了。

       如果说做年茶饭是为了饱口福,那么扫窑、贴年画、糊窗子、贴窗花则寄托了陕北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。挑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,一家子早早起床,七手八脚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全部搬到院子里,搬不动的箱子柜子用床单罩住,然后把扫帚绑在一根长长的打枣棍子上,从窑顶开始往下扫,把每一个角落里的蜘蛛网、烟灰、尘土都扫了,再把搬出去的家当一件一件搬回家,擦拭干净安置好。之后,母亲就开始打浆糊,在墙上贴一排年画,没有贴年画的地方用旧报纸裱了,接着把去年的糊窗纸扯了,用新买的糊窗纸取而代之。母亲要是有兴致,还会在小碗里倒点清油,用棉花团蘸着清油顺着窗格子把糊窗纸油一遍,这样阳光一照,窑里会格外亮堂。新门亮窗,当然不能少了窗花。只须一把剪刀、一张红纸,母亲三下两下就能剪出一对小鱼儿,或者一对喜鹊来,往窗格子上一贴,平添几分喜气。月尽这一天,家家户户要贴对子,一架门窗两副,要双的。村里人不会编对子,都照着祖传下来的手抄本写,你家的和我家的内容一样,去年的和今年的没甚差别。有的人家歪好不会写,又嫌请人写麻烦,就拿碗瓜瓜蘸了墨汁在红纸上印几个圆坨子,跟前看,一个字也没有,但远远地照见,依旧红格艳艳。
        贴了对子,到沟里担两回水,把水瓮添满,再把院子扫净,就可以开饭了。我家的年夜饭,打我记事起从没变过。菜是半锅猪肉翘板粉,加点白菜心。猪肉是自产的,粉条是手擀的,白菜是从菜窨子里面现挖的,那个香,是原汁原味的香,是千金难买的香。主食是白面兔兔、白面雀雀和软油糕。母亲说吃了面兔兔能像兔兔一样跳,吃了面雀雀能像雀雀一样飞,吃了油糕步步高。吃过年夜饭,母亲总会把笼搁在锅里,把吃剩的饭菜放在笼上,再把水瓮盖子揭开,以示有吃有喝,连年有余。吃过年夜饭,门外要挂灯笼,家里要点长明灯。灯笼多是老辈子人留下的,用上等的木料钉一个小巧玲珑的灯楼,古色古香,四周麻纸一糊,写上“明灯高照”四个毛笔字,里面安一盏油灯,当院一挂,灯光影影绰绰,朦朦胧胧。若是遇到下雪,就绝了,灯笼红红的,雪花飘飘的,大年三十雪打灯,瑞气临门。家里点灯,先要升油,平时叫倒油,月尽黑里偏要换个说法。灯一旦点着,就要点到天亮,要从今年点到明年。所以,在窑里走动要操心,怕扇起一股风熄了油灯。至于点香,就更有讲究。土家、门神,青龙、白虎,都要敬到,万万不敢漏了。点香时,猴娃娃要磕头,大人要作揖,说是点香不磕头,惹下一胡流。而且,往出点往回点也有路数,不能乱来。腊月廿三送灶君,要从家里开始往出点,大年三十再把灶君迎回来,要从硷畔上开始往回点。点香前,要按老祖宗留下的路数在每一个香龛下放一根高粱秸秆、一块干净的冰和一个小煤块,大概是为了让每一尊神灵都有喝的、有烧的、有用的吧。正月初一,鸡叫头遍,父母就赶早起床了。父亲把门拉开一道缝,伸出一只胳膊在窗格子摸一个两响子炮,点了,脆脆地、亮亮地响了。放了“开门炮”,就可以开门,接着去年的香茬子点上三炉香。父亲点香的功夫,母亲已经把扁食馅调好了,父亲就洗了手,和母亲一起盘腿坐在炕头捏扁食,一边捏着,一边陈芝麻烂谷子拉着家常,既像是总结去年的家事,又像是安排新年的生活。母亲往往会往扁食里包些硬币,说谁吃出来谁的财运好,今年就来财呀。吃了扁食,把鸡从窝里放出来,把羊从圈里赶出来,把驴从槽头上调出来,让它们也吃个扁食,尝个鲜,过个年,图个六畜兴旺,出入平安。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正月初二,村上的人提了篮子,带上烧酒、祭食和纸钱,相跟着去祖坟烧纸。新买的烧纸要用纸钉打出铜钱的模样,否则就是心不诚,给坟里的人送了假钱。要是坟头太远,就不一定去了,年长的人用柴棍子在十字路口画一个圆圈,把忌食放在里面,把烧酒洒在里面,请坟里的人自己到这里享用美食来,还说,早点来,迟了操心叫人家抢得吃了,没你的了。正月廿三家家户户要打野火。吃过早饭,到山上砍一捆圪针,堆在当院,底下铺一层易燃的麦秸或谷***。天黑了,就点火,火头一窜两丈高,火光把院子里照得通红。等火头渐低的时候,一家人一个接一个跳野火,跳过来跳过去,要跳三次,再把铺盖、枕头从炕上抱出来,在火堆上头绕三下。最后,把“枣山山”拿出来在葛针火上烤了,全家人掰开吃,吃了消灾免难,福寿双全。说是 “枣山山”,其实就是几根面带子缠了些大红枣儿,就像蛇盘九颗蛋,盘来盘去,盘成一座“山”,蒸熟了供在灶台上,一直要供到正月廿三,好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。    正月廿三过了,陕北的年就算过完了。于是,拦羊的盼望今年地肥***美,种地的盼望今年风调雨顺,打短工的怀着希望别了妻儿,耍手艺的背着锤錾出了村头。          (刊于《人民日报》2013年2月2日“大地”副刊)
  
  • 戈壁羽石
荣誉会员荣誉会员
  • 发表于:2014/2/5 19:32:22
  • 来自:甘肃
  1. 沙发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随着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和丰富,过年已经越来越让人淡漠和随意了,我们其实很想找回小时候的“年味”,但是不能,好无奈和遗憾,于是只好在记忆里寻找那种童话般美丽快乐的感觉了……作者这篇回忆过年的文章,朴实生动,细腻全面,好比一餐令人垂涎欲滴的精神年夜饭。曾几何时,我们对于春节的概念是那么的郑重神圣,尽管忙忙碌碌,夜以继日,但是不厌其烦,兴高采烈,民俗风俗讲究的一丝不苟,这不仅仅因为春节集中体现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,而且还在于那时候的亲情友情极其亲密醇厚,而这些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,则已经是梦里的渴望和奢求了……作者大家手笔,文章能登上人民日报,实在令我们仰慕不已,但是希望作者不要“唯吾独尊”,多赐佳作,这才是真正的“人民文学家”!
(0)
(0)
  
  • 轻衣素颜
核心会员核心会员
  • 发表于:2014/2/8 11:44:32
  • 来自:甘肃
  1. 板凳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这完全是我们小时候的年事啊,写的全面又调皮灵动,让人狠狠的在把童年回忆。
(0)
(0)
轻 不可梦
轻 不可静
轻 不可淡然无味
卸去世俗 脱俗的真
  
  • 流星恒影
认证版主认证版主
  • 发表于:2014/2/8 13:53:59
  • 来自:甘肃
  1. 3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淳朴憨厚、豁达大度、勤劳节俭、开拓进取的陕西文明,是整个中华民族都应该传承弘扬的传统美德和优秀风格!
值此寒年时节,怀念我来到河西的第一批陕西朋友,曾经那几位在酒泉邮电街卖杂粮、米线、扯面、油泼辣子面,给过我无数关爱的陕北姐们,和因为打抱不平而收过人家一个帽盘的陕北哥们!
榆林在哪里?你们还好吗?流星永远记着你们!

楼主的《年事》,仿佛让人看了一篇精彩绝伦的纪实电影。陕西的才子佳人都是好样的!
(0)
(0)
宁肯枝头抱香死,不随落叶舞西风。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
""